Issue 310 Cover Story 当酱油不只出现在厨房 仁和园走上潮流之路 --专访泰国国民调味品品牌仁和园(肥儿标)酱油第二代传承人邓扶和(Somwang Tangsombatvisit)先生

MANGU E-Magazine Cover Story Issue 310

当酱油不只出现在厨房 仁和园走上潮流之路

专访泰国国民调味品品牌仁和园(肥儿标)酱油第二代传承人邓扶和(Somwang Tangsombatvisit)先生

在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在工业发展、科技进步,还是消费者行为方面,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成为传统企业的重要因素。新一代消费者更加重视品牌理念、产品质量以及文化价值,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若想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坚守原有的初心,还必须积极拥抱变化,融合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元素,让品牌焕发新的活力,并契合当代社会的语境。

“仁和园(肥儿标)”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功典范。作为泰国领先的调味品品牌,它历经三代人的传承与不断发展,同时也映射了深植于泰国社会的泰中文化融合与转变。从创始人以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的起点,到第二代掌舵人邓扶和先生引入日本的先进技术来提升生产标准,再到第三代接班人为品牌注入跨界合作、时尚元素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仁和园(肥儿标)”始终在不断革新。它不仅保持着稳定如一的高质量标准,还展现了灵活的经营策略,使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均能大幅拓展。

“仁和园(肥儿标)”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将酱油做成冰淇淋,或与时尚服装品牌的惊喜联名,还在于不断尝试与大胆挑战,以促进文化交流。当传统与现代能够和谐共存,品牌就不再只是商品的符号,而是承载文化价值与当代生活态度的象征。

“仁和园(肥儿标)”证明了,历史悠久的老品牌完全可以与时代同行,同时依然稳健地引领社会潮流。

在本期特别专访中,我们将走近第二代掌舵人邓扶和先生——他从家族工厂起步将“仁和园(肥儿标)”推向世界舞台,并分享他在坚守文化传承与引入现代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理念,塑造出一个既经典又具当代感的品牌。“仁和园(肥儿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案例,更是一堂在新时代打造可持续商业的宝贵课程。

ManGu:从您还小的时候开始,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仁和园(肥儿标)”的业务呢?当时大概几岁??

邓扶和先生:我之所以进入家族企业,是因为我是第二代经营者,我父亲是最初的创始人。您刚才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项事业,我得这么说:在过去,大多数人的工厂和住家是在同一栋建筑里——楼下是工厂,楼上是住家,就像一般的中小企业一样。从我有记忆开始,大概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时候,周末就要在家里帮忙。当时我年纪还小,我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把塑料盖放进木箱里,然后用锤子敲紧。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到家族事业里。至于其他人,比如年长一些的师傅,会负责更有技术性的灌装;而有些熟练的员工,则会负责贴标签,确保标签端正、不歪斜。大致就是这样,这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我想很多人小时候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

ManGu:那时候还是手工制作的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

ManGu:还不是工厂化的那种形式,对吗?

邓扶和先生:已经是工厂了,但更像是中小企业那种,规模非常小。

ManGu:是在这里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就是詹路(Chan Road)那个地方。原来是个工厂。

ManGu:是什么契机让您的家族选择调味品这一行业并创立了仁和园品牌呢?

邓扶和先生:我的爷爷是广东人,来到泰国之后开了一家杂货店。那时,移民到泰国的很多华人身兼多项技能,包括如何生产酱油,我爷爷便是其中之一。在那之后,抱着自己生产可以减少进口成本的心态,我爷爷开始尝试自己制作酱油并放在自家杂货店售卖。后来,我的父亲接手并将其发扬光大,正式投入市场。最早开始做的,就是酱油(生抽)和豆酱。

ManGu:从那时起,"仁和园(肥儿标)"这个品牌便诞生了吗?

邓扶和先生:一开始并没有品牌,我的父亲拿着自制酱油沿街售卖。在这过程中,他发现,那时候的妈妈在给婴儿喂辅食时会选择白粥,并放一点点盐来调味。我的父亲便推荐她放一点酱油进去试试,结果味道果然很惊艳,小婴儿食量也跟着增长。于是,我的父亲想着,既然小婴儿吃了它食量增长,慢慢长成大胖小子,那不如就用这个来作为酱油的品牌。就这样,大家熟知的"肥儿标"便诞生了。那时,品牌商标设计并不那么发达,主要靠手绘。我的父亲便找到一位画手,请他帮忙为品牌画一个商标,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两个小孩抱着酱油瓶的情景。

ManGu:具体是哪一年呢?

邓扶和先生:我们在1950年登记注册了商标,沿用至今。

ManGu:那时候可以说已经是专注地做酱油了,不仅仅是放在杂货店里卖对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那时候开始有了品牌意识。“大家得知道这个酱油好吃,叫什么品牌。如果没有品牌,就没办法让人重复购买”。

ManGu:"仁和园(肥儿标)"是泰国第一个专做酱油的品牌吗?

邓扶和先生:算是比较早的专做酱油的品牌,但其实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做酱油的工厂,凝聚了当地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

ManGu:从您父亲起,"仁和园(肥儿标)"成为了您家族的主要生意对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我父亲是先行者,一步步开创起来的。

ManGu:"仁和园(肥儿标)"是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商品和品牌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呢?

邓扶和先生:以前,酱油制作主要依靠发酵,温度、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酱油的风味,我的父亲意识到这点后便开始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约1977年,我的父亲前往日本的酱油工厂参观学习,亲眼目睹了高科技酱油制作工艺。在那之后,我们逐渐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技术,结合传统酱油酿造工艺,对我们的酱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和提升。

ManGu:一路走来,"仁和园(肥儿标)"有遭遇过关键性事件或危机吗?品牌有受到什么影响吗?

邓扶和先生:当然,从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到后来的各种艰难困境,我们都经历过。经济不景气亦或通货膨胀时,消费者们的消费行为趋于谨慎,购买产品时也更倾向于购买小包装的产品,从而导致我们的销售市场有所萎缩。

ManGu:遭遇危机时,"仁和园(肥儿标)"是如何应对的呢?

邓扶和先生:危机并不可怕,遭遇危机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新机遇。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必须努力调整自己,思考应该如何应对。例如,当整体消费情绪下降时该怎么办?举例来说,如果市场上只有大瓶装商品,每瓶价格就会偏高,我们就会推出小规格的产品,让更多人能够购买。假设消费者有100泰铢,要购买肥皂、牙刷、牙膏,如果大瓶商品每瓶30-40泰铢,他们可能买不起。我们必须调整销售策略,同时也要注重公司的财务管理。不论遇到哪种危机,我们都要确保现金流,尽量维持资金的流动,并密切关注客户组合中有潜在坏账风险的部分。

ManGu:有传闻称,"仁和园(肥儿标)"酱油商标是以您为原型的,您怎么看?

邓扶和先生:很多人这么说。如果我是原型的话,现在估计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这只是那个年代的画家所想象出来的。(笑)

ManGu:您是否从小时候起就已经明确未来将继承家里的生意了吗?

邓扶和先生:我家有六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当时并没有想过或期望自己必须继承家业。我只是想着,到了那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父亲创建的品牌和产品,用什么方法去改进去发展,以及如何提升自己,从而推动家族企业稳健成长。因此,我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带回来,帮助企业取得成功。

ManGu:正式进入家族企业是在您前往美国学习之前还是之后呢?

邓扶和先生:要从我小时候说起,我一直在家里帮忙。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年纪大了,就让我帮忙把货物搬上车,送到市场上的各个商店。大约15岁时,我就开始自己开车去送货。当时所有商品都装在木箱里,我们还会用藤篮装分给不买整箱产品的商店,商店付钱后会退还瓶子,例如啤酒瓶每个50萨当(1铢=100萨当)。我负责点瓶子、找零,然后把空瓶送回,交给车队负责人检查。到了18岁,我考取驾照,父亲就说:“从现在起,你去当销售员,自己去卖货。”我的童年生活因此不同于常人。周末也不能出去玩,因为家就住在工厂上面,父亲会直接安排工作(笑)。青春期时,如果我想出去夜游,父亲会说:“好,去吧,但先把200瓶酱油装箱完成再走。”大家会脱下衣服帮忙把木箱里的酱油装到盒子里,过去没有胶带,我们就用绳子捆绑,然后才能送到外府。我那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笑)。

ManGu: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前往美国学习的呢?

邓扶和先生:当时我想出国留学,就去问父亲能否去。那时候参加高考,我考上了宋卡(Songkhla)的大学,我很高兴,但我其实更想去国外留学。我告诉父亲我考上了宋卡,但我想去国外学习。父亲当时说:“你以为自己很厉害吗?你在宋卡,远离曼谷,厉害在哪儿?”当时我愣住了,非常震惊。以前朋友的父母会说:“无论考上哪都行,我们给你买车去”,但我父亲没有(笑)。最后我和父亲谈好,要去国外学习,以便将来能够发展出口和海外市场,父亲才同意让我去参加考试,事情经过就是这样的。

ManGu:当你毕业时,仁和园(肥儿标)还没有开发海外市场对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还没有。那时候,如果国外客户有兴趣进口泰国产品,需要通过泰国的贸易公司,之后贸易公司就会代表他们与各工厂沟通,把商品送到国外。以前父亲也是通过泰国的代理销售。最开始我们销往海外的产品主要是鱼露和鸡肉蘸料(泰式甜辣酱),目的地是奥地利。
 

ManGu:在那之后,仁和园(肥儿标)是如何一步步打开海外市场的呢?

邓扶和先生:毕业回国之后,我看到泰国产品有很多出口机会,我认为"仁和园(肥儿标)"有很大潜力拓展海外市场。我告诉父亲我可以负责海外市场,他同意了,也陆续收到各国的订单,这就是我们的品牌正式开展出口业务的起点。

ManGu:仁和园(肥儿标)海内外市场的销售分布是怎样的?

邓扶和先生:国内市场占比80%,海外市场占比20%。海外市场排名第一是欧洲,第二是美国,其次是中东和亚洲。

ManGu:仁和园(肥儿标)海外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呢?

邓扶和先生:当我们去海外市场时,会遇到当地品牌,需要与他们竞争。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泰国公司之间在同一类产品上也会互相竞争。所以海外市场相对少,但结构复杂,包括当地品牌和泰国企业相互竞争,并提供客户服务。

ManGu:在您看来,仁和园(肥儿标)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使它能在全球市场立足?

邓扶和先生:我们品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质稳定,我并非自诩优于他人,但我们坚信产品的品质始终如一;二是风味把控,我们能精准控制风味的一致性,关键在于精选原料;另一项优势则是服务,确保准时、不间断的物流配送,且产品抵达目的地时品质始终无损。

ManGu:仁和园这一中文名称有什么寓意呢?

邓扶和先生:"仁和园"寓意着丰富多彩、充满温暖与幸福的园子,就像我父亲所说的,象征着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一名称也从我爷爷那时一直沿用到现在。

ManGu:您的家族是纯华人家庭对吗?

邓扶和先生:是的,家族血统可以追溯到我的祖父和祖母。

ManGu:中国文化或理念对您的生活和经营业务有影响吗?

邓扶和先生: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它已经深深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例如每逢春节依据传统习俗祭祀拜神、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等等。这些习俗从我祖父一代、父亲一代一直延续到我这一代,代代相传。

ManGu:工作方式呢?您认为自己是否是传统中国商人的形象呢?

邓扶和先生:我个人在贸易、经营和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中文,我觉得这很好。例如有一句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马并不意味着坏事,有时反而是好事。因此,我认为有些事情需要学习和积累知识,当时机成熟,才能正确地去实践。

ManGu:您过往的工作经验,会不会也应用在孩子们身上呢?

邓扶和先生:是的,我的女儿和儿子,从小就像我一样开始做事,例如搬货、送货,都经历过。

ManGu:在您看来,中国市场是否依旧为非常重要的海外市场呢?

邓扶和先生:是的,毋庸置疑,中国市场仍然非常重要。首先,中国人口多,因此消费市场很大。过去几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中国人有知识、敢于尝试新事物,思想前卫,能够高水平地引入创新和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我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能力,持续的消费力以及优秀的GDP表现感到非常赞赏和印象深刻。

ManGu:仁和园(肥儿标)在中国市场反响如何呢?

邓扶和先生:反响相当不错。大部分城市的消费者对我们的品牌比较熟悉。借助泰国的‘软实力’推广,很多中国人对泰国产生了兴趣,前来体验具有特色的泰国美食,同时购买高品质的泰国产品。今年正值泰中建交50周年,两国文化相近,我相信,

这也是促进两国关系更加紧密的重要因素。

ManGu:仁和园(肥儿标)哪一款产品最受中国顾客欢迎呢?

邓扶和先生:主要是调味品,豆酱、鱼露,另外还有一些蘸料,如:是拉差辣椒酱和海鲜蘸料。。

ManGu:这确实很有趣呢!鱼露和豆酱都起源于中国,为何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泰国产品?

邓扶和先生:豆酱确实起源于中国,但是它一般分两类:第一类只用豆子制作,是中国常见的豆酱;第二类含有豆子和肉。我们的产品属于第二类「复合型豆酱」(添加肉类发酵),发酵时间更长,香味和口感也更浓郁。鱼露同样起源于中国,但相比酱油,使用鱼酱作为调味品仍仅限于部分地区(如潮汕)。因此,我们针对泰式烹饪需求改良了配方,使其更适配冬阴功、青木瓜沙拉等经典泰式料理的调味逻辑。

ManGu:目前,仁和园(肥儿标)有计划扩大中国市场吗?比如向游客推广等。

邓扶和先生:正在计划中,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为扩大中国市场而努力,主要通过淘宝、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进行推广,同时我们还在小红书上开通了官方账号,深入中国市场。我认为,利用中国社交媒体来推广产品非常重要,尤其是线上购物普及率很高。因此我们还在不断完善销售渠道,力求让市场覆盖更全面。

ManGu:这样看来,中国市场的确是仁和园(肥儿标)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呢!

邓扶和先生:是的,中国市场整体消费能力与水平较高,发展极具潜力。虽然在政策法规或平台等方面仍有限制,但我们必须适应这些规定,并尽快、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ManGu:正如您前面所提到的,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对此,仁和园(肥儿标)如何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

邓扶和先生:现在线上渠道发展非常好,中国市场尤其突出,仍在持续增长。即使在泰国,我们的线上渠道也表现不错。你可能不相信,我们“仁和园(肥儿标)”线上销售每月就有250万泰铢,平均每月超过100万泰铢。线上销售这么受欢迎,很大原因是新一代消费者生活节奏上发生了变化,人们更看重购物时的便利和速度。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卖的加仑装产品很重,过去没人愿意搬运,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线上下单,直接送到家,非常便利。这些购买行为的变化都是市场消费习惯的展现。

ManGu:近年来,中国很多传统品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品牌形象大获成功,例如茅台冰淇淋等。据了解,仁和园(肥儿标)在宣传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例如推出酱油冰淇淋等。对此,您怎么看?

邓扶和:是的,我们在六七年前就推出了一款黑酱油冰淇淋,随后又和泰国麦当劳合作推出肉松辣酱冰淇淋,掀起过一阵热潮。对此,我们非常自豪,因为至今我们仍是唯一一家与全球最大快餐连锁(麦当劳)合作的泰国品牌。整个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需要通过全球审批才能决定可行性,最终产品成功上市。

我们还开发了其他新品,如:豆酱糖、黑酱油苏打,以及最新的‘酱油颗粒’,将液体酱油转化为颗粒形态,每颗约等于20毫升或2勺,可直接用于烹饪,不需提前溶解,炒饭、煲汤,或者当作蘸料,只需加水即可。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松露酱油(生抽)”,将西方食材松露融入酱油(生抽),可以像普通酱油(生抽)一样使用:蘸、炒饭、煮汤、拌沙拉或加入蒜辣酱都可以。

作为调味品领域的领先者,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为大家带个好头。我们不仅仅只是跨界甜品,更希望将“仁和园(肥儿标)”打造成时尚品牌,像我今天穿的这件T恤就是和日本潮牌niko and...品牌合作推出的联名款。如果大家感兴趣,Siam暹罗广场附近niko and...门店就有售卖该系列的产品,不仅仅有T恤,还有杯子、盘子等各种时尚联名产品。此外,我们还和泰国知名说唱歌手Golf F.HERO的原创潮牌Fat and Furious合作,推出了四款联名T恤。

ManGu:仁和园(肥儿标)未来有计划进一步拓展至时尚领域或进行更多跨领域合作吗?

邓扶和先生:当然,目前所推进的这些项目都是我儿子着手负责的,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们创作的内容将面向更年轻的泰国乃至国际消费者。

ManGu:如今人工智能(AI)已应用于多个领域,仁和园(肥儿标)是否将 AI 引入运营流程?

邓扶和先生:AI很早就引入了,只是以前可能没人称之为AI”或“人工智能”,直到现在才是真正的AI时代。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我们在基础设施和AI方面持续投入,从原料准备、采购,到开具发票、交付客户,甚至会计系统,都使用了SAP ERP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

除了作为信息基础设施(ICT)的核心,我们还将 AI 应用于生产流程。如果有时间,我非常欢迎你来工厂参观。目前,从大豆进入生产环节开始,无论是以大桶还是大袋的包装形式,都会被送入筒仓进行清洁和存储,所有原料均由系统自动处理,直至成品。

仁和园(肥儿标)的生产流程属于闭环系统,意味着无人直接接触产品。第一位接触产品的人是打开箱子拿瓶子的员工,之前的所有步骤都是自动化并充分使用AI,包括将箱子排列到托盘,也使用了机器人手臂,实现了真正的No Human Touch”。

ManGu:很多人认为百年老字号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会面临缺乏创新与活力,甚至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局面。您怎样看待老牌品牌的发展策略是如何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并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邓扶和先生:我认为,一个品牌是否充满活力,关键在于管理者的远见。如果今天我们仍在寻找新的机会,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让品牌保持新鲜感和现代感。这里的“现代感”是指跨越时代,面向未来。其中一个方法是不断推出新产品进入市场。不仅如此,我们不只局限于食品领域,还可以扩展到时尚、艺术等领域,让人们看到品牌不断前行、总有新奇或惊喜的东西出现。因为如果我们停止,一切都会停滞。

举例来说,当仁和园(肥儿标)推出冰淇淋时,其他调味品品牌也开始推出类似产品,比如混合酱料或各种新奇口味,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领先,因为我们是泰国调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停滞不是选择,我们必须成为行业领袖,引入新事物。我认为,创新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益,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例如“酱油颗粒”,我不认为其他国家有类似产品,但现在泰国第一个实现,这也显示了泰国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每一方都能受益,如果大家共同创造新事物,将进一步推动泰国整体发展。
ManGu:您是否有格言或座右铭,一直指导您的行动?

邓扶和先生:我不怕任何事情,我经常对团队说:“能干的人从不推辞,推辞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意思是,如果我被分配工作却选择拒绝,就无法前进。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你可以研究他们的经历:他们做所有事情、学习未知的东西、创造尚不存在的事物,让他们比别人更出色。

ManGu:平时您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日常的呢?

邓扶和先生: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是喝咖啡、看新闻和处理一些私人的事务,随后前往供奉佛像的房间拜佛;前往办公室之前我会再去一趟寺庙,随后开启一天的工作;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会在晚上六点半之前到家,和家人们一起吃晚饭;吃完饭后,我会进行一小时的锻炼,之后通过听播客或读书放松,然后在22:00上床睡觉。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安排。

ManGu:平时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邓扶和先生:我喜欢听音乐,比如周末空闲时我会专门抽出两小时来听音乐,包括泰国、中文和国际歌曲。

ManGu:平时空闲时间您会做些什么呢?

邓扶和先生:我通常会去健身房锻炼,尤其是周六和周日。如果有空闲时间,我会花大约三小时进行锻炼。

ManGu:最后,您有什么想对读者们讲的话吗?

邓扶和先生:无论是泰国人还是中国人,仅掌握一种语言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掌握两种或三种语言,生活和工作的机会就会更广阔。

很多人问我,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我建议先审视自己:今天你是否是100个人中的前10名?如果是,这就是成功的起点。但仍要全力投入你想要成功的事情。还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成功。其实,我们不总能选择人生的道路,所以你必须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即便今天不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要去热爱你当前所做的事,这样你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

 

You can share this post!

Issue 311 Cover Story 从海边女孩到酒店与教育创业家:她的芭堤雅故事 --专访泰国芭堤雅Lovell International School 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Cape Dara Resort 副董事长以及Instill Agency 董事总经理 Pattamon Mekavarakul (Beau) 女士

Issue 309 Cover Story 见证中国智造出海的力量 --专访Autel道通亚太区CEO贺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