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314 Cover Story
奔跑的独角兽:Flash的创业与突围
--专访泰国闪电达集团(Flash Group)创始人兼行政总裁 李发顺(Komsan Saelee)先生
东南亚物流行业竞争愈演愈烈,Flash闪电达集团无疑是一匹跑得最快的“黑马”。它不仅重塑了泰国的末端物流格局,也为整个区域的电商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不到二十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覆盖泰国全境并布局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物流巨头,Flash的发展轨迹,是一段关于远见、执行与坚持的创业故事。
本期《@ManGu曼谷》杂志有幸专访到这段故事的核心人物——泰国闪电达集团(Flash Group)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李发顺先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对本地与中资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他带领团队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初创公司到行业头部的跨越式发展。在泰国电商迅速崛起、物流巨头林立的背景下,Flash率先推出“365天无休、上门取件”这一差异化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物流“网点密集、客户需主动找服务”的痛点,大幅缩减了物流的时间与成本,也成为后来推动泰国电商加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2025年5月29日,Netflix泰国原创剧集《疯狂独角兽》上线,让这家原本在业内早已声名在外的公司首次以戏剧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也让Flash的故事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虽然剧情经过艺术加工,但剧中展现的创业精神、团队协作与艰难抉择,都与Flash真实的创业历程高度契合。观众在剧中看到的是创业者的热血与坚持,而在现实中,这个过程更加艰辛与残酷。这背后是一支坚韧的团队,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奔跑、调整与突破,才成就了今天的Flash集团。
在许多人眼中,李发顺先生早已是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新兴竞争者,他始终保持着创业初期的紧张感与行动力。随着公司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社会的期待与责任也与日俱增。然而,即便身处行业领先位置,他依然不断提醒团队:“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脱掉这身西装,穿回球鞋,重返赛道,再创业!”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Flash持续突破边界,也让“创业”不只是过去的故事,而是一种始终在进行中的状态。从快递业务起步,到布局跨境供应链、电商代运营,再到创立新企业“疯狂独角兽”推动中泰品牌出海,李发顺先生和他的团队不断拓宽企业边界,也在东南亚市场建立起独特的竞争力。
创业从不是一场已经结束的战役,而是一场持续奔跑的赛程。这背后,是创业者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洞察,以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ManGu:我们很多的读者是通过《疯狂独角兽》这部剧认识您,了解到Flash闪电快递,这部剧的拍摄契机是什么呢?您觉得剧情够还原吗?
李发顺先生:我是在2025年5月29日和大家一样,才第一次看到这部剧。很多人以为这是我们请人来拍摄、做营销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早在2021年,就有一个团队来找过我。第一次沟通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他们又持续一年时间探访我和我的团队。直到有一天,我同意跟他们签署授权,当时我还以为他们只是要拍一部纪录片,或者写一本书。直到2025年初,我才知道他们已经把整部剧拍完了。
《疯狂独角兽》上线的当天我就跟同事们一起看了,我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这部剧和我的现实经历有什么区别呢?”我可能也有一些迷惑,但是观看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感触——这一路的创业太不容易了,当然现在的创业之路也充满挑战。每当我站在同事们的前面时,我永远需要做那一个勇敢的、接受挑战的人。但其实我的内心是无助的,没有底的,包含当我跌倒的那一刻,可能没有拯救的余地。但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必须往前走。
当然,我也感到非常开心。那个时候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而《疯狂独角兽》的播出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和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虽然剧情有一些出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剧中人物的成功,但其实很多背后的坎坷也是大家没有看到的。我认为有一个创业的热情是好的,但依然要做好内心的准备,作为创业者不该只看到机会,也要有足够的决心去承担创业者应有的责任。
今天的我其实不像电视剧里这么乐观,甚至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看待问题会考虑到困难和风险,经历了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实行。
ManGu:说到剧中的人物善迪(Santi),您觉得和您本人有什么不同?
李发顺先生:其实我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早在大学时期,我就在校门口开了一间杂货店。当时我就读于南邦皇家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发现有很多中国同学对中国产品有一些需求,于是我便从中国进口了各类热销商品。
同时,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在做泰语补习老师,也因此接触到了许多不同背景的人和他们的思想、经验。那个时候,我就逐渐意识到中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也很感谢我的大学,让我有机会认识很多中国朋友,也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
ManGu:您的中文为什么这么好?您的家庭母语是中文吗?
李发顺先生:和电视剧里一样,我的母亲是中文老师,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中文,也是这个原因,我的母亲对我中文的要求也会很高。假期的时候我跟弟弟都需要抄文章、背诗词,有很多中文学习的机会。我们属于华人家庭,家中母语就是中文。流利 程度上我的泰语还是更好,但我的思考方式很多是中文模式。
ManGu:您觉得自己在成长或者说创业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响?
李发顺先生:我觉得我受到老一辈父辈的思想文化熏陶比较深,比如吃苦耐劳、讲诚信、懂节俭等等。老一辈华人来到新的国家或地区,从零开始扎根,非常不容易,所以必须团结、讲信用。这些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一个不轻言放弃、更坚韧的人。
ManGu:在《疯狂独角兽》中,有一段剧情是“您“需要寄东西回家,但觉得邮寄费用太贵,这个契机启发了您的创业灵感。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我在清迈从事房地产中介工作,由于大部分中国客户认为这一行业有利可图,因此他们的防备心相对较强。其实泰国的中介行业整体规范程度较高,行业惯例和处理方式也比较专业。但我们的客户大多是中国人,而买房或租房对大家来说并不是高频需求。为了赢得客户的信任,并能频繁接触他们,我注意到他们还有其他需求:在泰国的中国人会从国内购买日用品,包括家具等在泰国价格较高的商品;还有一部分人则需要在泰国购买特产寄回国内作为礼物。基于此,我们以国际快递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上门揽件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与客户接触的机会,也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此同时,当客户查看快递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他们展示房产广告。
ManGu:Flash闪电快递最初是从国际快递起步的,当时您的中文优势发挥得很大。后来为什么又转向泰国本土业务呢?
李发顺先生:2017年,阿里巴巴收购了Lazada,同时间腾讯投资了Shopee成为最大的股东,京东也跟Central集团合资。我注意到中国电商与物流之间关系的变化,同时电商平台的兴起也带动了物流的快速发展。看到这些巨头的加入,我相信泰国的电商也将迅速成长,因此我看好这个赛道并开始深入研究。
ManGu:在巨头林立的行业里,您是因为什么契机才能在泰国本土市场打开局面的?李发顺先生:当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以我希望能成为中国快递巨头出海的合作伙伴。为此我去了中国大半年,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也跟一家企业进行了深入沟通,但是经过半年的配合后,他告诉我:“你不值得”。因为当时的我除了努力之外一无所有。他有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男生和女生结婚理所应当要门当户对,但是今天的你跟我们差别太大了”。 当时我很难过,因为我觉得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也了解了中泰在文化、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差异,前期准备工作也做得很充分,所以心里很不甘。后来,我便创立了Flash。
ManGu:做物流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没有大企业做后盾,仅凭一份不甘心就全部投入本土市场吗?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成功与否,也没有明确计算需要投入多少才能实现成功。那时候对行业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模式层面,并没有深入考虑这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我认为最核心还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今天回看,好像正因为不完全懂才敢有这份勇气去做这件事,也正好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ManGu:开始的时机确实很重要。当时泰国的快递行业已经有不少竞争对手,Flash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的?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当时我们的定位已经非常清晰,我们希望打造的是差异化服务,成为泰国第一家提供上门取件的快递公司。友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密集的网点,让客户可以就近到门店办理业务。但我们和合伙人讨论后认为,如果沿用同样的方式布局网点,可能需要五到六年时间,并投入更多资金。于是,我们最终决定采用上门取件的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原本是友商优势的网点布局,反而成了他们的劣势——因为他们的成本太高了。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主动去找客户,而不是被动地等客户上门。上门服务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经验也证明,上门服务依然是不可逆的趋势。
ManGu:您的合伙人真的就像剧里演的那样,是三个人吗?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只有其中两位,很遗憾没有晓雨(笑)。但是我跟我的合伙人狄玮杰的故事几乎像剧里一样。他当时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技术大拿,曾经也是大厂的高管。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ManGu:最初的融资是由您一个人完成的吗?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
李发顺先生:是的,我们在企业创立之初并没有CFO(首席财务官),一直到2023年底才正式有。
我想所有创业者都能体会,被拒绝是家常便饭。刚开始确实很难适应,创业初期被一次次否定想法,会让人越来越不自信,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我也相信,当你一次又一次地诉说自己的理想时,自信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当时公司还不到二十位同事时,我就已经和大家畅想要把企业做成泰国数一数二的目标,同时也在不断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幸运的是,我的合伙人也一直给予我很大的鼓励。特别是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明白今天的机会,如果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个机会就不属于我们。” 这句话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
ManGu:当时Flash的第一个投资人是谁呢?
李发顺先生:在天使轮的时候有两笔投资:一个来自云天使基金;另一个投资人是我们现在的CPO(首席人力资源官),叫Diana。她是玮杰的老同事,也曾经是Senior级别的大厂高管。可以说是《疯狂独角兽》里Alice的原型。她最初只是我们的投资人,随着公司发展直到2020年后,公司已经有上万名员工,但在人才管理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于是我们邀请她加入团队,从投资人转变为合伙人。
ManGu:公司后面又经历了多少轮投资呢?
李发顺先生:我们现在是Series F(F轮),后面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加入了我们,包含了高榕资本(中国TOP3企业),不二资本(Bu Er Capital新加坡),也包含了eWTP Capital(阿里巴巴)。到了Series D(D轮)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作为泰国企业最终在泰国是需要本土大企业给予我们支持的。SCB Bank,泰国石油,红牛集团,Chanwanich Group,也包括大城银行都在同一轮投资了我们。这一轮我们只选择了泰国本土的股东,也是这次以后我们就成为了独角兽公司。
ManGu:Flash现在有什么发展计划吗?
李发顺先生:公司依然专注于快递服务,在该领域持续深耕。在东南亚地区,除了泰国,我们还布局了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除了快递业务,我们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增加了多项服务,包括跨境供应链、金融和仓储等。在仓储领域,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东南亚领先的海外仓服务提供商。我们还有一个叫 “F Commerce” 的事业部,专门做电商代运营,为品牌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广告投放、直播间运营、品牌预算投入等。目前,公司总共有大约七到八个事业部。
2025年初我成立了一个新的企业,就叫“疯狂独角兽”。这个企业的核心是做三件事:投资品牌、进口品牌和出口品牌,都是围绕品牌展开的。我们希望利用在东南亚积累的网络和经验,让中国品牌出海更稳固、更容易成功。我们做的第一个品牌是”霸王茶姬”,在泰国我们占了51%的股份,一起支持“霸王茶姬”在泰国的发展。对于我们“进口品牌”的理念,前提是这些品牌必须来自中国的优秀产业,同时具备在东南亚市场扩展的潜力,并能同步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ManGu:您为什么当时选择“霸王茶姬”呢?
李发顺先生:当时,我和“MAMA集团”一起前往中国,与“霸王茶姬”的CEO分享了一个观察:在发展中国家,泡面是最核心的增长产品;在发达国家,面包的市场规模是泡面的十倍;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饮料的市场总量都等于泡面和面包的总和。我们已经成为泰国泡面和面包市场的第一名,但仍需寻找领先的饮料品牌,为泰国市场提供更好的选择。
作为华侨,我对泰国企业家的市场需求和合作方式,以及中国企业家的思维和做事习惯都很了解。所以那时候,我不仅是投资人,也成了两个团队之间的桥梁,能够参与其中,推动这次合作的实现。
ManGu:“霸王茶姬”刚刚进入泰国市场,现在有什么发展计划吗?
李发顺先生:今年刚开始发展速度会慢一些。目前,我们开了二十家左右,希望年底能够开到四十家,明年会加速。希望在未来三到四年内能够成为泰国最好的茶企业。
ManGu:中国那么多好的茶品牌,为什么选择“霸王茶姬”?
李发顺先生:首先,“疯狂独角兽”的投资核心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平时很少喝饮料,但尝试了“茶姬”之后,我爱上了它。这是我愿意分享的味道,我希望能把它带给更多人。同时,“霸王茶姬”的创始人依然年轻且充满干劲,也希望将“茶姬”推广到全世界。我认为,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创始人的动力就等同于企业的发展前景。第三点是产品的质量、技术投入方面,“霸王茶姬”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是很多企业跟不上的,这是我看到的优势。
ManGu:当时您见了那么多融资人,您是如何说服中方投资人进入泰国市场的?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不同融资轮次需要分享的内容各有侧重,投资人关注的点也不同。 在创业初期,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 当时,我们最核心的优势是团队。我认为自己作为华侨,在中文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我的合伙人在电商技术领域同样非常出色。我们两人的结合,一个熟悉中泰市场,另一个精通电商物流发展路径和技术加持,这让团队在第一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第二阶段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是泰国第一家上门揽件以及365天无休的企业,同时间,整个泰国电商的物流平均价格在100泰铢出头,对于卖家来说非常昂贵,这明显阻碍了电商的发展,对于他们来说便宜和方便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提供“商务舱的服务,经济舱的价格”这样的商业模式。还有一个核心点,我是农村长大的,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在农村购买物产品比城市购买更昂贵,而农村生产的产品反而比城市的要便宜,这除了信息差之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所以我们希望建造Flash网络之后能让城里的机会和农村的机会更加平等。投资人在这个阶段关注的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
第三阶段是“可复制”。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一定的客户,信任我们的服务与模式,并持续支持。而这些客户并不是通过低价或营销吸引来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复制粘贴这种模式。这也是我们后面融资时讲的故事,我们并不仅仅是一家物流公司,我们希望成为电商的基础设施。再到后面的融资就是国际化的故事了。
ManGu:您认为,作为普通背景的创业者能在快递行业脱颖而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发顺先生:回到事情的本质,我觉得最核心的是——我很幸运。我创立公司的时候,正值电商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商巨头们仍然关注市场的增长,而我的同行们关注的主要是增量市场,没有人在意我是谁。随着市场的发展,公司也逐渐壮大。同时,我们团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积累了对未来趋势的经验,今天才能逐步渗透现在的市场。
ManGu:《疯狂独角兽》中展示的生产线人工分拣、半自动化操作,以及大家自己开车送货的情节,是真的吗?
李发顺先生: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况还要更糟糕。在创业初期,我们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自动化设备上,而是更多地投入到技术和应用程序的研发中。由于网点不多,很多应用场景都转移到了应用程序上,因此其他环节的人工投入相应增加。当时电商发展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的招聘进度跟不上,因此每位同事既是管理者也是快递员。很多次,我们都要在分拣区待上24小时;有些同事搭计程车、三轮车,也有开自己的摩托车送货,还有人请家人来帮忙。
ManGu:是什么信念推动您和大家都全部投入在这份事业里面?
李发顺先生:刚创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内部文化更多是信任机制,我们的团队们都把这个当成他们自己的创业,而不是仅仅我跟玮杰的。大家一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所有人对这件事的成败很关心,都希望公司可以成功,所以愿意付出。
但到了快速发展的时刻,问题也出现了。包括内部的贪污,内部拉帮结派,包括看不到的区域都会有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制度。我们给企业定了三个阶段:野蛮生长时代,规矩时代以及文化时代,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政策。
物流是一个辛苦的行业。我们的同事和兄弟们或许学历不高,但对待他们,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和真心,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现在东南亚有上十万的同事。公司在管理上确实有很多条条框框,包括在技术上的迭代。但是对于同事相处的关系理念上,我依然是曾经的发发。
ManGu:现在初创团队还在吗?大家对于公司的制度都是配合的吗?
李发顺先生:初创团队的成员都还在。我觉得,公司制度的变化对一些习惯了原有方式的老同事来说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他们都会意识到:随着公司发展、团队成员增多,需要更完善、更规范的机制来更好地管理企业。
ManGu:您拥有这么大的团队,如何更好的、有效率的管理团队呢?
李发顺先生:实际上,不同层次的同事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腿部同事(执行者)更多强调执行力和标准化,能用科技替代的尽量实现规范化,执行过程中要数据化、可衡量;腰部同事是协调者,既要获取一线同事的反馈,也要推动上层管理者的要求落地;头部同事更核心的还是学习,并倾听客户的声音。因此,闪电集团的八个事业部,并非单纯根据我们想做什么,而是根据用户的痛点来设定。
ManGu:AI的发展对Flash集团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发顺先生:确实影响比较大。市场部门的很多工作内容几乎都可以借助AI处理;研发部门的许多同事也需要使用AI工具来辅助工作。当然快递行业属于劳力密集行业,暂时无法被AI替代。
ManGu:目前中国已经有无人驾驶和无人机来替代快递员的工作,您认为未来泰国也会发展到这个程度吗?
李发顺先生:如果在泰国要使用无人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电信设施的问题。泰国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技术的使用者,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目前来看,只有在海外已经成熟的产品,才有机会在泰国执行。
ManGu:“疯狂独角兽”公司是否在为未来布局?
李发顺先生:我认为,今天的泰国没有理由拒绝海外企业的投资或进入市场经营。但在海外企业进入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和泰国本地企业是互相需要的。我希望‘疯狂独角兽’能成为这一轮时代变革的桥梁,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与成长。同时,也希望泰国企业能够借此变革,有更多机会与中资企业合作。
ManGu:作为一个被认可的成功企业家,您认为您必须具备的技能是什么?
李发顺先生:我认为,闪电今天并没有所谓的‘成功余地’,我们仍面临许多挑战,也在不断拓展新的国家市场。回到社会期待上,我确实感受到压力。我觉得现在的我和当初创业时的我没有本质区别,但在社会责任方面,我的行为和公司的投资项目承载着外部的期待。但是我今天依然会跟同事分享说:“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脱掉这身西装,穿回球鞋,重返跑道,再创业!”
ManGu:可以请您还原一下您工作日一天的安排吗?
李发顺先生:我现在每个月会有一半的时间在北京,一半的时间在东南亚各个国家。在泰国的时候,我会比较晚起床,到公司我会看邮件、签署文件,然后在各个的bu看昨天的业绩以及现在项目的进度,也有很多机会跟其他企业家交流。
ManGu:最后,有什么可跟《@ManGu曼谷》杂志的读者分享的吗?
李发顺先生:我认为闪电依然是一个创业公司,依然在不断的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希望我们的故事给大家鼓励,也需要大家意识到企业家的代价是需要去付出的。也希望今天有更多中资企业能够进入泰国市场,保持共创的角色,一起让泰国变得更美。